文/醫健新聞
「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寶寶。」而跟寶寶之間的第一個最親密接觸,變是「初乳」,這也是為寶寶的免疫系統與腸道健康,同時,更是建立親子關係重要的一步,對於許多媽媽來說,該如何「灌溉」寶寶,讓他們能夠一點一滴的長大,0~3個月的寶寶營養來源,透過今天的文章,讓為人父母的你能夠不再徬徨!
為什麼要給寶寶喝母乳?
當你把寶寶抱在懷裡,第一次餵母乳的那一刻,其實就等於在為他打上人生第一劑「天然疫苗」!母乳含有上千種以上的營養素,能完全提供寶寶6個月前的所有營養,如乳清蛋白、乳糖、脂肪酸、礦物質等。很多新手媽媽會以為初乳量太少不夠寶寶喝,但其實新生兒胃容量很小(約5–7ml),初乳的少量高濃度正是最適配方,別急著加配方奶,相信你的乳房,也相信寶寶的能力!
初乳是什麼?為何關鍵在黃金72小時?
寶寶出生後1週內,媽媽乳房分泌的第一批母乳叫「初乳」,它的顏色通常是淡黃色、質地黏稠,雖然量少,但功能超強,真的不能錯過!初乳的5大營養重點
1.高蛋白、低糖低脂:
避免寶寶腸胃負擔,適合剛出生的小身體!
2.鋅含量超高:
比成熟乳多3倍,幫助腸道蠕動,讓寶寶能「順利排胎便」,也降低黃疸風險。
3.免疫球蛋白(IgA)超豐富:
就像幫寶寶全身穿上一層隱形防護衣,對抗外來細菌病毒。
4.白血球、乳鐵蛋白(Lactoferrin):
提供殺菌能力、抑制壞菌生長,讓寶寶腸道環境更穩定。
5.營養濃縮液:
雖然量少,但每一滴都超精華,符合寶寶剛出生時「少量多餐」的需求,研究指出,即使寶寶1歲後,母乳仍可持續提供適當的營養,尤其是蛋白質、脂肪及多數的維生素。
6大實證加持|初乳真的能幫寶寶打怪
1.抵抗多種病毒細菌,初乳是天然疫苗
根據「日本家族計畫協會」研究指出,初乳可有效幫助寶寶抵抗多種病原,包含:輪狀病毒、百日咳、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、肝炎病毒、流感病毒、破傷風菌。
2.喝母乳,降低常見感染與慢性病風險
許多研究報告顯示,喝母乳的寶寶,罹患呼吸道感染、中耳炎、腹瀉的機率較低;甚至未來糖尿病、癌症、過敏性疾病的風險也可能下降。
3.促進智力與口腔發展,幫助寶寶更聰明更會說話
研究發現,母乳寶寶平均智商較高。哺乳過程中需用力吸吮,可強化下顎肌肉,有助日後的咀嚼與發音清晰度。
4.母乳寶寶更有安全感,反而更獨立
喝母乳的寶寶因與媽媽有更多肌膚接觸與正向互動,心理上更有安全感,因此反而更容易發展出獨立性。
5.降低過敏發作機率,至少哺乳6個月
父母任一人有過敏體質,寶寶的過敏風險就會增加。為了減少發作機率,醫界建議至少哺乳滿6個月、最好能持續至1歲。
6.餵奶次數足夠,有助預防新生兒黃疸
研究顯示,每天餵食8~12次母乳的新生兒,黃疸發生率較低,因為頻繁哺乳能促進膽紅素排出,減少皮膚泛黃與大便變白的情形。
關於哺乳,妳想知道的5大問題
Q:寶寶奶量怎麼抓?
A:新生兒(體重約3kg):每日需約450~540c.c.奶水,平均每公斤體重約需 150~180c.c./天,可分6~8次餵奶
Q:媽媽吃得好,奶水才濃又夠
A:若媽媽飲食中蛋白質與好脂肪充足,奶水會更濃稠、營養更豐富。若飲食過清淡,雖喝再多湯水,奶水可能仍偏稀,寶寶容易餓,避免過度節食或減重喔。
Q:增加奶量方法
A:每天先喝足2000c.c.的水、湯、豆漿等,再加上持續進行乳房按摩、擠奶等動作,並耐心地讓寶寶吸奶或增加餵奶或擠奶次數,一日6次。
Q:素食媽媽怎麼補?
A:素食媽媽的奶水仍能提供寶寶充足營養。全素媽媽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2(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)進而影響寶寶神經發展。全素食媽媽需特別補充來源,如:胡桃、亞麻籽油、紅藻油等食物富含DHA,有助於寶寶視力與神經發展。
Q:哺乳媽咪要怎麼吃?
A:哺乳期每日約會消耗500~1000大卡熱量,均衡攝取五大營養素: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。三餐外可額外吃1~2份點心。補充水分,每天約2000~3000c.c.,避免脫水,影響乳汁分泌。基本上現在的月子餐都能符合上述需求。
4大發奶好食材
1. 高蛋白食物:豆漿、牛奶、雞蛋、魚、肉。
2. 富含哺乳營養成分的湯品:花生豬腳湯、鯽魚湯等。
3. 充足水分攝取:每天喝足2000~3000c.c.水。
4. 補氣補血食材:例如紅棗、黑糖、桂圓等,中醫認為可幫助乳汁分泌。
3種食物吃了會影響奶量或奶味
1.會影響奶量的食物:韭菜、麥芽、仙草茶、黨參、竹薯等建議哺乳媽媽避免大量攝取。
2.過量咖啡因:像巧克力、茶、咖啡、可樂都含有咖啡因,攝取過多可能導致寶寶過度興奮、睡眠不安穩。
3.氣味重的食物:如大蒜、榴槤、薑黃,氣味可能影響奶水風味,若可能會造成拒奶。
(本文由營養大學堂授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