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在成為立法委員前,也曾經是在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服務的護理師,一做將近30年,我以為我會從台大醫院退休,每天上班十多小時,更不用說要輪班、病人臨時有狀況或沒狀況時也要待命(ON CALL),其實壓力是非常大的。
疫病無國界,當各類病毒流行愈演愈烈時,對於不幸染疫的病患,既使是至親好友,都會避之而惟恐不及,只有一類人,不但不會棄之於不顧,而且,還不分晝夜地照護病患,這一類責無旁貸的勇者,就是醫護人員,護理師專業性高,事多、責任重、壓力大,領著不符比例的薪資,也因此造成護理師流動率高的狀態。
根據統計,台灣護理人員平均服務年資僅7.7年,而且10家醫院有9家缺護理師,有執照的護理人員僅6成留在臨床照顧病人。讓許多護理系學生根本不願到臨床服務。護理系學生到醫院實習時可能不習慣、也被嚇到了,還沒畢業就準備轉考其他科系研究所。
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很認真檢討護理師血汗勞動的問題,並提出具體解決方案,不論是檢討合理的護病比,提高夜班費用,但是,似乎效益不好,解決護理師缺工的問題,還是要從制度面及實際臨床面做檢討:
首先,從健保制度的缺失改革
健保法第43條原文: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20%,居家照護醫療費用之5%。但不經轉診,於地區醫院、區域醫院、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,應分別負擔其30%、40%及50%。
分級醫療的精神,小病到小診所,大病到大醫院,政策沒有徹底執行,造就今日醫療崩壞,急診大塞車,進而造成醫護人員大逃亡。
健保法第44條原文:保險人為促進預防醫學、落實轉診制度,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,應訂定家庭責任醫師制度。
健保法第43條,第44條政策的精神就是分級醫療,家醫轉診制度,透過轉診制度,將病患分流到適當的醫療院所,減少急診爆滿。
再則,醫院醫療端要解決護理師有關薪資,尊嚴,工作時間的問題。
薪資過低:專業加級過低,血汗工廠。就算提高每日護理費,也是醫院管理階層拿走,有沒有下放到第一線護理師,尚待觀察。夜班加給費:就算衛福部編預算,同樣的問題,回到第一線醫療端,管理層有沒有發下去?。醫院管理階層常有很多藉口,東扣西扣護理專業加級及夜點費。
護病比:衛福部雖有意願改善護病比,但實際上就是護理師大缺工,惡性循環下,改善效益差。
尊嚴:工作環境不友善,內部職場霸凌第一名。不論是病患家屬霸凌、挑釁、言語、肢體霸凌。
工作時間:每天工作都在Over Time,下班後額外的工作量極大;寫臨床案例的檢討報告是常態。醫院內護理專業以外的雜事太多,清理倉庫過期的醫材,甚至時有耳聞,護理師要幫忙抓蛇?在職教育學分每6年要240小時,也是臨床護理師的工作量。
所以,我認為面對「護理師大缺工時代」來臨,想要永續經營,就實際臨床問題的解決方案,這「3支箭」是關鍵:
推廣全責護理:護理分級,提升護理專業
「全責照護」係指住院期間不必自聘看護,由醫院聘僱培訓與管理照顧服務員,包辦病患在醫療以外的清潔、進食、如廁等基本照顧工作。
民間團體要求全面推動「全責照護」已有多年,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2003年SARS 疫情後,開始編列公務預算推動全責照護。
推廣到宅醫療:減少大小病都擠到醫院,急診。讓醫院處理急症,立即需要處理的醫療。減少醫療浪費(過度醫療),無效醫療,減少臨床護理人力的浪費。
居家安寧臨終照護:「回家圓善終」是許多末期病人的心願,健保署除提供住院安寧、安寧共照服務,更致力於居家安寧之推動,讓病人有尊嚴、沒有遺憾的走到生命終點。
(本文由蔡壁如授權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