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懷孕期間不同階段,對營養的需求是不同的,從懷孕初期的胚胎發育、中期的快速成長,到後期的備戰生產,每一階段都需要特定的營養素支持。依據台灣衛福部國建署2017 – 2019「懷孕婦女營養狀況追蹤調查」結果顯示,有8成鐵質攝取不足、9成葉酸未達攝取建議量。
在懷孕的過程中,難免會出現沒有食物、嘔吐、噁心等不適感,要從天然飲食中補足日常所需營養,或許會有些壓力,因此不少人會從額外的營養補充品下手,那懷孕前、中、後的營養補充需求有哪些差異?該如何補充,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。
懷孕前期(1–12週)|「穩胎」與「器官發育」關鍵期
1.葉酸
此時為胚胎著床與重要器官開始形成的黃金期,此階段營養補充的重點,是穩定荷爾蒙、支持神經管發育,並幫助母體適應懷孕狀態。
此時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是葉酸。葉酸屬於維生素B群的一員,有助於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,建議從備孕期就開始補充,每日600微克為宜。
2.維生素B6
除了葉酸,這個階段許多孕婦會遇到孕吐、情緒起伏等問題,這時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B6,幫助穩定情緒與減緩噁心。每日建議量約 1.9 mg。
3.鐵
鐵質是從懷孕初期就需要關注的營養素之一,因為懷孕會增加紅血球生成,供應胎兒造血與氧氣運送。若鐵攝取不足,可能會導致疲憊或貧血,建議每日攝取30毫克。
4.碘
補碘可預防流產、發育遲緩。懷孕期間對碘的需求量增加,建議每日攝取200微克碘。但甲狀腺病人應諮詢相關醫師意見。
5.肌醇
近年備受研究關注,尤其在懷孕初期更是具有重要價值。對於本身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或有妊娠糖尿病風險的女性,是極具價值的營養支持。
每日建議攝取1000至4000毫克的劑量,部分研究指出肌醇能提升胚胎著床成功率、幫助內分泌穩定,是備孕與懷孕初期的隱藏明星。肌醇與葉酸可以一起補充,有協同穩定荷爾蒙的作用。
懷孕中期(13–27週)|「組織生長」與「器官成熟」發展期
1.鈣
由於胎兒骨骼與器官快速成長,此時母體對鈣的需求大幅增加。鈣是建構寶寶骨骼與牙齒的重要成分,每日應補充約1000毫克。另外,鐵與鈣避免同時補充,否則會影響吸收。
2.維生素D
維生素D一起補充,能促進鈣的吸收,也有助於維持媽媽的骨質健康與免疫穩定。每日建議量為400–600 IU。
3.Omega-3(DHA)
有助於胎兒腦部與視力發展,建議每日補充200至300毫克。
懷孕後期(28週以上)|重點是「體重管理」與「生產準備」
1.蛋白質
此時胎兒體重快速增加,媽媽的身體也在為即將到來的生產作準備。此時需要特別關注蛋白質的補充,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1.1公克,來提供胎兒與母體修復與儲備體力的能量來源。
2.鎂
鎂元素的補充可幫助預防抽筋與緩解神經壓力,每日建議攝取350至360毫克。
3水與纖維
由於荷爾蒙影響腸胃蠕動,後期常出現便秘問題,建議增加膳食纖維與水分的攝取。
整體來說,懷孕是一段需要科學照護與用心呵護的旅程。許多孕媽咪因為外食、不適症狀或忙碌生活而營養攝取不均,因此,適時補充營養品是很重要的輔助方式。
不過,選擇時應留意產品來源、劑量與是否通過檢驗,如果你正在準備懷孕,或已經懷孕但不確定補充方向,建議可以從這篇文章先開始調整,再透過專業諮詢更精準補強,畢竟,媽媽的一口營養,就是寶寶一生健康的起點。
(本文由營養大學堂授權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)